6 月 16 日,游客王先生在北京景区遭遇了一场来自共享单车的“背刺”。为了方便游览周边景点,他随手扫码解锁了一辆杂牌共享单车。
本以为是一场简单便捷的骑行,没想到16分钟的路程,竟然扣了他50元。
更让他无奈的是,当他仔细查看扫码页面时,才发现起步价为30元,若未能准确停在区域内,还要收取20元的调度费。
王先生的遭遇,并非个例,共享单车的“背刺”现象普遍存在,就连大品牌也难以避免,共享单车纷纷陷入了涨价争议。
从原先0.5元半小时,到如今1.5元10分钟,这个涨幅让不少用户感慨“骑不起”。
展开剩余90%曾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、给人们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共享单车,究竟为何走到了今天这一步?
2017年,可以算是共享单车元年。
从年初开始,ofo和摩拜就接连获得了几轮上亿美元的融资,他们在牌桌的两端,身后是超过20家投资机构的身影。
资本的狂热,变成了这场商战的发号枪指令。
巧合的是,ofo和摩拜的高层都坚信“抢占70%的市场份额再考虑盈利”的策略。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,两家公司开始了激烈地扩张。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在此之前的网约车大战,现在的外卖大战,资本角力的实况轮番上演。
ofo获得了滴滴、阿里巴巴等资本支持,而摩拜则背靠腾讯、工银国际等巨头。
为了争夺市场,ofo和摩拜开始了“烧钱”,分别推出了免费试骑和红包补贴,最夸张的时候,ofo推出“充100返200”活动,优惠程度令人咋舌。
这时的他们,似乎在玩一场不计后果的插旗游戏,谁率先在地图上插上更多的小旗,谁就能胜出。
但ofo和摩拜在大刀阔斧的同时,危机也悄然来袭。
共享单车是一项重资产、重投入,但是盈利模式单一的项目,自身造血能力不足,只能依靠资本的融资。
激进盲目地扩张,使他们的资金链都变得岌岌可危。
ofo和摩拜为了维持运转,铤而走险,开始挪用用户押金,同时急切地向资本市场寻求新的融资续命。
可资本市场也在逐步降温,而合并的呼声却日益高涨。
在投资方的促成下,多方人马终于汇聚一堂,准备商讨合并事宜。
然而,在没有得到理想的分配方案后,ofo创始人戴威梗着脖子,让资本尊重创业者。摩拜CEO王维刚也不同意合并,合并提案就此流产。
与此同时,前期埋下的暗雷开始集中显现,市面上单车数量严重过剩,远超实际需求。多个城市出现了触目惊心的“单车坟场”。
媒体的报道也引发了用户警觉,两家公司先后出现了押金挤兑潮,这也加速了两家公司的崩塌速度。
最终,行业开始了洗牌,资本们随之也进行了战略调整。
2017年12月,蚂蚁金服为之前主攻三、四线城市的小品牌哈啰单车(后更名为哈啰出行)输血,助力其成为洗牌期最大赢家;
2018年1月,ofo主要投资方滴滴成立了自己的单车品牌青桔;
4月,摩拜接受了美团的收购方案,变身成为“美团单车”;
同年年底,ofo因资金链彻底断裂而走向了破产清算;
自此,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,行业进入了下一个周期。
2018年至今,共享单车行业再也没有出现过像2017年那般疯狂扩张的时期,三家品牌发展步伐谨慎且精细化,市场格局也稳定了下来。
他们各自依托着不同的生态体系,在战略路径、生态发展上,也都选择了不同的方向。
根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2023年的数据,哈啰出行、青桔、美团单车三家公司投放的单车数量占据全国95%以上的市场。
哈啰出行最早的名字是叫哈啰单车,后来在2019年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,从这一举动,我们就能看出当时品牌的野心和愿景。
在部分一、二线城市禁止投放单车后,哈啰出行凭借着早期在三、四线城市打下的品牌基础,迅速占据有利地位,并顺势推出了助力车、顺风车等业务,现在的哈啰已成功转型为一个综合性生态平台。
而美团单车深度融入美团本地生活,在用户骑行结束后,APP页面基于地理位置推荐周边餐饮等促销活动。靠着这种套路,美团成功地为下一步消费引流。
而作为共享单车行业里的萌新,青桔单车为了能提高效率,尽快开拓市场,初创团队直接租了一辆商务车作为“移动办公室”,员工们坐在车上,几天就换一座城市。
这股狠劲让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青桔单车在美团、哈啰主导的战场中撕开了缺口,不到两年时间,就冲到了行业前三。
同时,受社会发展驱动,电单车应运而生,这给予了共享行业又一波活力与挑战。
根据研究,截止今年,国内的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超4亿人,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级别。
在这一片欣欣向荣中,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,三家企业的共享单车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。
高额的成本,紧张的运维压力,再加上日常损耗,这些都注定了共享单车不是一个短周期、高回报的行业。
有人做过统计,一辆共享单车的日均收入在2.5元左右,电单车在4元左右。这都需要3~4年时间才能覆盖成本。
于是,三家企业为了应对成本压力,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涨价,这也被部分用户吐槽为“关起门来杀猪”。
有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问:为什么共享单车这一项目逐年亏损,但这些资本仍未放弃这一板块呢?
首先,共享单车是一个巨大的“流量入口”,每辆单车的日均骑行频次为1.2~1.5次左右,月活用户超过1.1亿。
这么庞大可观的用户数据,平均下来仅需要几毛钱的亏损,便能获取用户信息,帮平台引流获客,增强用户对平台的黏性。
比如,美团将单车骑行与到店餐饮相结合,用户在骑行后随机获得美团的优惠券,促使用户进行二次消费。
哈啰出行APP则是开启了更多花式服务,打开软件,大到金融借贷、小到冰箱贴周边,甚至是景点门票,也能从中购买。
其次,用户的骑行数据,也是一项相当值钱的隐形资产。
像用户的出行时间、频率、距离、路况等信息所汇聚起来的大数据,既能精准地向用户投放广告,也能够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精准的运营决策。
最后还有一项“隐形资产”更令人意想不到——减碳量。
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行为调整,减少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。
骑共享单车,就是一个典型的环保减碳的行为,共享单车公司在用户骑行过程中,也相应地积攒着减碳量。
从2011年起,国内多个城市陆续建立碳交易试点,2021年7月,碳排放交易权正式开市,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交易。
2023年6月,哈啰出行发布的年度报告中,显示企业累计减碳超1310万吨。
两个月后,深圳某建筑工地因钻机尾气超标,以2.4多万元购买了哈啰出行377吨减碳量。
这样算来,平均63.7元/吨,哈啰出行那些还没成交的减碳量就价值5.943亿。
更别提这背后所能得到的资源扶持,那更是无法计算的财富。
综合来看,虽然共享单车本身还没能孵化出金蛋,但也足够让资本舍不得放手。
如今网友戏言说是骑不起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历过“0元骑”的时期,内心对价格的标准早已失衡,在这种对比下,自然更难以接受现在的价格。
当然在个别情况下出现的乱收费现象,也加剧了用户群体的不满。
共享单车行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,单纯靠涨价来对抗成本,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毕竟伤害了消费者后,最终就会反噬企业自身。
想当年共享经济刚盛行时,大家都觉得它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
但若在便利之后,随之而来的是高高举起的“镰刀”时,那企业终将会被市场抛弃。
-END-
参考资料:
1.北京青年报《共享单车纷纷推出红包车 份额争战似曾相识》
2.智东西《ofo摩拜合并困局:昔日王者 危机四伏》
3.中研网《2025年共享自行车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现状、未来发展趋势前景分析》
4.读特《企业损害环境,为什么会“买碳”赔偿?深圳生态环境部门专家解惑→》
作者:槐序
编辑:歌
发布于:吉林省大牛时代配资-加十倍杠杆炒股-买股加杠杆-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